游艇会-不管普京最终怎么选2050年的俄罗斯只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
发布时间:2025-07-27 04:58:55 次浏览
游艇会谁是友好国家?文件没说,现实说了。2024年11月,中俄贸易总额中,中国占了34%。对比2021年的18%
俄罗斯人吃的穿的开车用电,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。从燃气管网到汽车市场,从原油运输到衣鞋供应,俄罗斯经济的“骨架”仍由资源支撑,“血液”却要靠中国流动。2050年的俄罗斯,离不开的,不是西方,是中国。
2025年4月28日,《中国能源报》头版写了一句重线能源战略》,已由总理米舒斯京签署。”战略不是空话,是实打实地标好路线年,重点落在能源基础设施对接上。全篇提到的“出口方向调整至友好国家”、“北极及远东港口能力提升”、“‘西伯利亚力量’与‘萨哈林—哈巴罗夫斯克—符拉迪沃斯托克’互联互通”,全部和中国有直接关联。
2030年煤炭年产目标是5.3亿吨,2036年为5.95亿吨,2050年冲刺6.62亿吨。原油、天然气也是同样口径的增长曲线。但不是为了内需,是为了出口。向谁?能源战略中唯一的替代市场,就是亚洲。
本国煤炭储量为2727亿吨,可采500年,全球第五;产量全球第六。资源不缺,缺的是市场。欧洲市场断了气,管道建了几十年,如今全靠“东向延伸”找出路。这份战略文件同时强调,“
加速推进深加工与出口链条系统化规划,巩固在全球传统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。”这条链条的出口终点,是中国。从上游矿口,到中游运输,到下游消费,俄罗斯能源系统未来25年押宝中国。而中国也在铺设对接线路,从北疆到东三省,“西伯利亚力量”气体已经进来了。
管道铺到门口,不可能往西挪。能源之外,工业进口也转头中国。普京想不想西望没意义,工业结构早就让路给现实。俄境内工业基础薄弱,能源外的生产力比重下滑已成趋势。油气出口换工业品,中国的角色注定是“不能断”。
中国不急,俄罗斯等不得。25年的战略先定了口子:未来谁来掌权,都得认下这张能源债。
2024年前11个月,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整车106万辆,比第二名墨西哥多出64万辆。出口总量全球第一。这里不是展厅,是市场。俄罗斯国内汽车产业原本受困于制裁零部件断供,从组装车厂到售后体系全面瘫痪,2022年销量腰斩,2023年部分恢复,但主导者变了:中国制造全面接盘。
有具体城市,有具体路线。中国车进入的不是几个大城市,是全国市场。西伯利亚、远东、南俄、乌拉尔四大经济区,皆有分销体系。车运进去,服务系统同步配套。这些车不是临时替补,是长期主力。
2023年,中国出口俄罗斯服装30亿美元,占比50%;出口鞋类34亿美元,占比76%。羽绒服、皮草、箱包、家电、电动工具、厨房设备……超过70%的生活消费类产品来自中国。这不是趋势,是事实。俄罗斯工业结构并未发生大规模转型,制造能力还在滑坡期。
2016年至2018年,能源与原材料行业比重由63%升至67.5%,重工业退化、轻工业薄弱、制造链不完整的现实没有改观。
真正的中俄融合在于:消费依赖工业,工业要靠外部。而这个外部,就是中国。没有中国制造的物资流,俄罗斯社会就没有稳定的市场消费结构。消费和供应,是长期绑定。普京选谁都改不了。
中俄贸易合作已经渗透至“生活单元”层面,俄罗斯城市的商场、仓库、维修站,全靠中国供货体系。
2022年之后,欧美国家开始系统性制裁。欧盟、美国游艇会、加拿大等全面“拉黑”,俄罗斯资本和商品流动剧减。2024年,德国从俄罗斯进口商品占比不足1%,原先依赖的汽车、机械设备、化工原料通道基本被切断。这是短期现象?不是。
2025年2月,德国学者在《中国日报》撰文称:“即使制裁缓解,西方企业也不会重启投资。”西方企业已经形成“风险预期”,哪怕特朗普上台、乌克兰危机暂缓,企业也会“谨慎观望”。
2024年,美国专门立法限制本国企业与俄罗斯有资本合作。资本、技术、金融服务三大系统同步冻结。结果是,俄罗斯除了中国,没地方去。
2024年前10个月,中国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比重达34%,而2021年仅为18%。三年之内,中国一跃成俄最大外贸伙伴,远超欧盟各国。能源上,
中国吸收了45%的俄罗斯石油出口,近50%的煤炭出口,23%的管道天然气。这些不是“转单”,而是“对接”:炼化设备配套升级、港口接收体系改造、管道互联升级。
这不是哪届领导定的政策,是现实形势强行推出来的选择。俄罗斯在“被动脱欧”的同时,只能“主动亲中”。两者叠加,造成结构绑定。
能源出口+工业输入+消费依赖+资本断流+制裁外溢,五重结构套锁,定义了2050年前的俄中关系。谁来掌权都得承认,俄罗斯的出口地图和进口清单,全是中国字样。
德国学者:俄罗斯经济向中国靠拢是长期趋势.中国日报.2025-02-17